多元名稱看台灣的歷史軌跡

小小的臺灣,在歷史的軌跡中,卻因為特殊的地理條件,因緣際會融合了多元族群,從名稱上的改變,即可看出台灣多元文化的淵源,現在這個美麗的海島,漢語名稱是臺灣,排灣語是 Taiwan,阿美語是 Taywan,布農語是 Taivang,達悟語是 Ilaod,鄒語是 Taivang,泰雅語是 Taywan。根據中華民國教育部在 2010 年考據字源後宣布,教育部公文一律使用「臺灣」用字,「臺」為正體字,與異體字「台」通用,中華民國的官方國書、文件中正式書寫為「臺灣」,民間與媒體則多用「台灣」。

「臺灣」名稱,來自於臺灣原住民族的台窩灣社(Tayouan),荷蘭人來臺時就用這個稱呼,並依照發音寫成 Teyoan、Taioan、Teyouvan、Tayouan、Taiyouan、Taiyouhan,漢人又依照閩南發音將其翻譯寫成漢字,所以有「大員」、「大苑」、「臺員」、「大灣」或「臺窩灣」等不同的名稱,最後在清治時期才定名為「臺灣」,一直沿用到現在。

臺灣不同時期歷經許多不同民族的統治,荷蘭統治時期的臺灣,被稱作「Tayouan」(大員),明鄭統治時期則捨棄「大員」名稱,將臺灣稱為「東都」、「東寧」。當台灣終於被納入大清版圖後,改稱「臺灣」設置臺灣府,除此之外,不同時期、不同國家民族,對臺灣的稱呼也有「寶島」、「鯤島」、「蓬萊」、「福爾摩沙」、「福摩薩」、「高砂國」等別稱。

臺灣也被盛讚為「福爾摩沙」,是源自葡萄牙語「Ilha Formosa」意思是「美麗島」。相傳在 1544 年時,葡萄牙船隻經過臺灣海面,水手從海上遠望發現臺灣的美麗,於是高呼「Ilha Formosa」,在 1950 年代前是歐洲國家對臺灣的主要稱呼。至於稱為「寶島」,是因為臺灣物產豐富,文人雅士則喜以《山海經》等古籍中的海上神山仙島蓬萊、瀛洲等,雅稱臺灣。也因為平地地形之緣故,使臺灣又有「鯤島」之別稱。日本古代用「打狗山」之音,翻譯成「高砂」(Takasago),所以稱呼臺灣為「高砂」、「高砂國」或「高山國」。

不同統治者的更迭,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兼融的面貌,也讓台灣蓄積了更多創新的能量,這樣的過程,是苦?是福?臺灣用一連串耀眼的成果,讓世界看見答案。